跳到主要内容

149

如此摩诃萨对彼语真实之利益,使彼闻得。于是食人者注视彼之颜面如满开之莲华、满月之光辉,彼思:“此须陀须摩见予堆积炭火,炙作肉串,而其心对此无有恐怖,此究竟为百金值偈之威力耶,抑或其他有某种真实之威力耶?”“予将问彼一观。”彼问而唱偈:

六三

    尔由食人之手逃    有爱之心往汝家

    敌之手中汝再来    尔实诚然不畏死

    心无执着无恐怖    尔行正法云真实

摩诃萨即说偈云:

六四

    吾行种种诸善业    广大赞美之供施

    修道清净至彼世    立正法者谁怖死

六五

    吾行种种诸善业    广大赞美之供施

    往彼之世吾不悔    食人啖吾供牺牲

六六

    吾父吾母吾奉事    如法统治又得种

    修道清净至彼世    立正法者谁怖死

六七

    吾父吾母吾奉事    如法统治又得称

    往彼之世吾不悔    吾供牺牲食人啖

六八

    可为同胞与友人    如法统治又得称

    修道清净至彼世    立正法者谁怖死

六九

    可为同胞与友人    如法统治又得称

    往彼之世吾不悔    吾供牺牲食人啖

七〇

    种种布施数多者    吾满沙门婆罗门

    修道清净至彼世    立正法者谁怖死

七一

    种种布施数多者    吾满沙门婆罗门

    往彼之世吾不悔    吾供牺牲食人啖

食人者闻此:“此须陀须摩王乃为善人有智慧之人,若予自己啖此者,则予之头分割为七部,或将由地面开大口将予吞咽。”彼受恐怖所袭,彼云:“吾友!贵君非予相应所啖之人。”乃唱偈曰:

七二

    知之为毒啖人耶    将捕强酷之毒蛇

    若啖真实如尔者    吾头果将为七割

如此彼向摩诃萨云:“贵君对予乃有剧毒状者,谁能食贵君耶?”而彼发愿欲闻其偈,然摩诃萨欲使彼生敬法之心,彼云:“汝非为闻如此无非难可系法偈之器”,而加以拒绝。然彼食人者思:“全阎浮提中尚无与此者并肩之贤者,此者由予自己之手放行闻偈,向语法者表示敬意,而于己之额上,附着死神,但仍归来。是故其偈为非常善良之物。”而更欲闻,生起尊敬之念,彼发愿而唱偈:

七三

    人人闻正法    善恶将辨别

    若吾得闻法    心将乐其法

于是摩诃萨思:“食人者今欲闻法,予将说示使闻。”“如是吾友请善闻倾听。”彼使彼之注意集中之后,一如难陀婆罗门之语状,赞唱其偈。——六欲天之诸神一齐举扬赞叹之声,诸天拍手喝采。尔时摩诃萨向食人者说法:

七四

    一度圣人会合时21    须陀须摩王应有

    如此会合彼将守    不然会合恶数多

七五

    只与圣人共同坐    行事将与圣人亲

    由圣人处学正法    将更为良无恶行

七六

    王车虽美如朽木    人身不久将近老

    圣人正法无老时    诚然圣法圣人宣

七七

    地际弥远苍空远    人云海之彼方遥

    大王!诚然此胜远    正法恶法相距然

摩诃萨巧妙之语乃摩诃萨自身是为贤者,食人者思为一切智佛说偈之状,一瞬之间,彼之全身受五种欢喜之击打,对菩萨心已柔顺,思如由父授彼大白伞盖之状:“自己不具向须陀须摩施舍之黄金,然对一一之偈将作各各惠与之事。”彼思考而唱偈:

七八

    深义妙相此偈具    吾今用尔巧妙语

    吾心充满大欢喜    友!吾将与四惠

于是摩诃萨拒此云:“汝与如何之惠与耶?”

七九

    尔尚不悟己之死    不知破灭与天福

    贪求美味耽非行    见尔如何施惠与

八〇

    尔欲惠与如吾云    尔授又复将取止

    目之周边有诤端    谁将近汝贤者知

于是食人者自思:“彼不信自己之事,予必须使之相信。”彼思考而唱偈:

八一

    如与尔而又取止    吾人不可与惠与

    友!选择勿踌躇    吾舍生命将与尔

摩诃萨自思:“此者极为勇敢之语,彼将依自己之言而为,吾将受彼之惠与。然若最初望彼勿食人间之肉,彼对此惠与将必心痛,故于最初受其他之三种惠与,最后再受此惠与。”彼云:

八二

    圣者圣者应相结    智者智者相结合

    见汝无病活百岁    吾望第一之惠与

彼闻此:“此人被吾剥夺王位,而今向此一思欲啖肉,为非常不利于人动作之大贼,希望吾之生命长久,彼实为希望吾利益之人。”彼非常欢喜,彼不知菩萨避闻最初应选之物而选此惠与,食人者为彼授此惠与而唱偈:

八三

    圣者圣者应相结    智者智者相结合

    见吾无病活百岁    第一惠与吾可授

复次菩萨云:

八四

    灌顶即位持王名    此处有诸国土主

    如斯诸王不啖食    吾望第二之惠与

如斯彼取第二之惠与,使百人所余王族等生命即得受惠与。食人者云将授此:

八五

    灌顶即位持王名    此处有诸国土主

    如斯诸王不啖食    第二惠与吾可授

如是彼诸王已闻得二人赞话之声耶?抑或不闻耶?实则彼等全部未闻也。何以故?食人者畏怖其树为烟焰所损,由树远离而升火,摩诃萨坐于火与树之间,与彼谈话,故全部未闻。然有部分片断闻得,彼等相互安慰:“今须陀须摩调伏食人者,无有恐怖之事。”尔时摩诃萨唱次之偈:

八六

    百余诸王为尔捕    拔刺其掌叹泪濡

    王使彼等还国去    吾望第三之惠与

如此摩诃萨受第三之惠与,彼受将诸王放还自国之惠与。此为何故耶?食人者假令虽不啖彼等,然恐怖复仇,将彼等全部为奴隶使住于森林之中耶?或杀而弃之耶?或携往边境出卖耶?是故彼受将诸王放还自国之惠与。对手之食人者授彼惠与而唱次之偈:

八七

    百余诸王为吾捕    拔刺其掌叹泪濡

    吾使彼等将还国    第三惠与吾可授

菩萨可受第四之物唱次之偈:

八八

    汝国将乱病恐布    人等数多隐洞中

    王请废止啖人肉    吾望第四之惠与

彼如斯云,食人者鼓掌笑云:“吾友!须陀须摩!何为此言,如何予能向贵君授此惠与耶?若有所欲,可更受其他之物为宜。”彼唱偈:

八九

    诚然是吾崇其食    以故吾入森林中

    如何其行吾得废    尔望此外第四惠

于是摩诃萨云:“汝为好食人肉,汝言不能废止。实际,为喜好之故,为恶者乃为愚者。”彼唱次之偈:

九〇

    人王恩爱如汝者22    忘己爱物为耽溺

    生命最优最胜者    死后获爱集福果

如斯所云,食人者陷于恐怖:“自己不能放弃须陀须摩所受之惠与,亦不能废止啖食人肉,究竟如何为之为宜?”彼眼中充满泪水而唱偈:

九一

    人肉原为吾可爱    须陀须摩汝了解

    望吾废止吾不能    第四惠与尔望外

于是菩萨云:

九二

    希爱之物为吾爱    爱物忘己耽溺者

    恰如醉人饮毒器    斯者彼世将受苦

九三

    此世细心弃爱物    耽圣法者嗜辛苦

    苦者恰如饮良药    斯者彼世受幸福

食人者闻此哀泣而唱偈:

九四

    吾父吾母吾皆弃    娱乐五欲亦弃去

    只以此故入森林    如何吾授尔惠与

于是摩诃萨唱次之偈:

九五

    二言言语贤者无    立正法者不违约

    友!吾望尔所云    而今汝言已违背

食人者次继啜泣而唱偈:

九六

    乃内吾望人肉故    福德名声誉望失

    不德不善不净犯    如何授与尔惠与

于是摩诃萨云:

九七

    如与尔而又取止    吾人不可与惠与

    友!选择勿踌躇    吾舍生命将与尔

摩诃萨如是取来食人者最初所云之偈以教彼,而为使彼起授惠与之勇气,彼唱偈:

九八

    舍生命亦不成法    立正法者不违约

    尔将惠与疾授吾    优王如斯得幸福

九九

    应卫诸肢弃财者    将弃诸肢护生命

    财与诸肢及生命    念法之人将尽弃

如此摩诃萨以此等方法,使彼把握真实,其次教以应尊自己而唱偈:

一〇〇

    有人于法有了解    彼善者等将解疑

    其法实为寄边岛    智者不毁彼慈心

彼如是云:“友!食人者!有德师尊之言不可破也。予年少时亦曾为汝补助之师,使汝修得数多学术,现予以佛之巧向汝使闻一一值百金之偈,是故汝须依予之言。”食人者闻此自思:“须陀须摩为自己之师尊,彼乃为贤人,而自己与彼相约惠与,如何为宜?诚然,人各有死,乃为必然,自己早应不啖人肉。授彼以惠与。”彼涕泪滂沱流落而起立,向人王须陀须摩之足投身,而与惠与唱次之偈:

一〇一

    诚然为吾乐其食    是故吾入森林中

    尔若向吾乞其事    友!吾授此惠与

于是摩诃萨云:“友!若如此甚善!对于把握戒者,死事尚可惠与,大王!予将受置汝之惠与。由今日起汝切实立起师尊之道,如是乃予之愿。若汝能寄予以亲爱,大王!请受五戒。”“谨遵台命!友!请授予以五戒。”“如是,大王!受之甚善。”于是彼向摩诃萨于地上五处为礼23,坐于一侧,摩诃萨使彼把握戒体。

尔时集来之地神等于森林各处,为大音响喝采:“由阿鼻地狱至最上天界,除摩诃萨外,无人能供食人者欢喜废止人肉。须陀须摩实为遂难能之事。”吊于树上之诸王亦均闻此诸神喝采之音,树神亦于其宫殿而喝采,如是虽闻诸神喝采之音,但不见其姿。诸王等亦闻诸神喝采之音而自思:“以须陀须摩之恩荫,使我等之生命得救。须陀须陀摩调伏食人者实为难以退除之事。”彼等对菩萨加以赞叹。

食人者礼摩诃萨之足,立于傍侧。于是摩诃萨向彼云:“友!请放开诸王等。”食人者自思:“自己为此王等之仇敌,如放此王等,则彼等必云捕我等之仇敌,对自己加害也未可知。然对自己而言,弃舍生命,亦不能破由须陀须摩之手把握之戒。予与须陀须摩一同前往作解放之事,如此方为安全。”于是彼向菩萨为礼云:“须陀须摩二人前往释放王等。”彼唱偈云:

一〇二

    尔为吾师亦吾友    尔之言语吾听从

    尔亦吾友吾为言    两人前行将解放

于是菩萨对彼云:

一〇三

    吾为汝师亦汝友    尔以吾言为行为

    吾友汝言将为行    两人前行将解放

彼等近王等之处云:

一〇四

    鬼故使尔等受苦    刺拔双掌叹泪濡

    然此之王万勿害    吾愿真实之约诺

于是彼等云:

一〇五

    鬼故使吾等受苦    拔刺双掌叹泪湍

    然此之王万物害    吾为真实之约诺

于是菩萨向彼等云24:“如是对予请守约束。”

一〇六

    子等幸福慈爱深    恰如父母对子女

    如斯此王之荒谬    尔等恰如有此子

王等同意而唱次之偈:

一〇七

    子等幸福慈爱深    恰如父母对子女

    如斯此王之荒谬    吾等恰如有此子

如此摩诃萨由彼等取得约束,呼食人者云:“如是汝解放王等。”彼执剑切断一人王之缚。然其王七日间未摄取食物,为充满痛苦,于切缚同时,失气而仆于地上。摩诃萨见此生起怜悯云:“友!食人者!不可如彼之状切缚。”用双手将一人之王强抱于胸:“如是切缚为宜。”于是食人者以剑切断。摩诃萨之力甚强,将王抱持于胸上如自己子之状,容易缓和降落于地上,如是全部均使寝卧于地上。然后洗其伤口,如拔除儿童之耳纽,慢慢由掌拔除纲绳,洗除旧血,勿害于伤。彼云:“友,食人者!持来树皮一枚,于石上捣碎。”彼如说持来,然后依誓言摩诸王之手掌,伤口忽然快愈。食人者取米煮一种之饮物,摩诃萨与食人者二人使百余王者等饮此饮物,如是彼等皆得腹满。其日日暮,次日朝、昼、晚间,皆使饮此饮物,第三日使饮有块之粥,如是彼等直至很快恢复。

如是摩诃萨问曰:“君等行矣?”“唯然!予等将行。”彼等回答。[菩萨云:]“友,食人者!予等将往自己之国。”食人者哭泣投身于彼之足下云:“友!贵君请率此王等而行,予将食树根之实住于此处。”“友!此处汝谓何为?汝之国乃为心情之善处,请于波罗奈摄取政事。”“友!何为是言?予不能往波罗奈行。全市民为予之敌,彼等皆云:‘予之母亲为彼奴所杀,予之父为彼奴所杀。’彼等均将骂我而云:‘捕捉此贼!’彼等将以土块杀我。而予于贵君之前,把握持戒,虽然生命悠关,而予不能再杀他人,故予不往。予因废止人肉,如何只能永生,尚不可知,但己恐此后不能与贵君相见。”彼哭泣云:“请贵君前往。”于是摩诃萨摩挲彼之背:“友!予须陀须摩对如汝残忍者尚能依予而和平安稳,波罗奈之市民等将何所作为耶?予将举扬汝据于彼处,还有将予之国二分与汝。”“予虽居于贵君之市,然予之敌人仍在。”摩诃萨于是自思:“此者依予之言而行,非常为难。予构一策,须使此者得据有以前之荣誉。”为唆使彼之心意,赞叹都市一切物之一切完备:

一〇八

    腕善司厨巧调理    四足之兽鸟之肉

    因陀罗食如天食    如何弃彼乐林中

一〇九

    彼宫女等黄金辉    腰细美饰绕尔侍

    乐因陀罗天女等    如何弃彼乐森中

一一〇

    枕赤多毛挂蒲团    净缠外被床头展

    寝床当中安然卧    如何弃彼乐森中

一一一

    小鼓大鼓夜中音    或闻女奏之音乐

    数多美乐歌声闻    如何弃彼乐森中

一一二

    数多花开鹿野苑    此都所具最乐苑

    市中具有马象车    如何弃彼乐森中

如此摩诃萨自思:“此者必在以前爱食美味,今忆出思归。”最初为食物,第二为烦恼,第三为寝床,第四为舞踊、器乐、歌唱,第五为苑与都,如此以此等之物相诱:“如此,大王!予伴汝而行,据于婆罗奈,然后再往自己之国。若不能得婆罗奈王位,予以予之国半分与汝。森林之中,何可住居?请从予之言。”彼闻此言,遂欲往行,彼思:“须陀须摩为予利益而思,向予自己怜悯,最初向予把握使之为善,而彼今云将得据以前之荣誉。若为彼者则必能得,予与彼一同前往,森林中住居将为何物?”彼欢喜赞叹摩诃萨之德,彼云:“友!须陀须摩!与善友相接,则为无上之善,与恶友相接,则为无上之恶。”

一一三

    彼月于黑分    日日如亏行

    与恶者交友    王!等黑分

一一四

    彼事吾更恶    司厨吾接近

    其故堕恶趣    因吾犯恶行

一一五

    彼月于白分    日日如增行

    与正友者交    大王!等白分

一一六

    彼事尔近接    一切尔尽知

    其故至善趣    吾将为正行

一一七

    恰如陆伙多动水    如是不得永存续

    与此恶者若交接    永不存续如陆水

一一八

    恰如海伙多动水    人王!力优永存续     与此正者若交接    如彼海水将永续

一一九

    与正者交遂不变    如何数多如经年

    与恶者交忽将失    正者之法远恶者

如是食人者以七偈称赞摩诃萨。摩诃萨与食人者及其他诸王等相伴往边境之村,边境之村人等见摩诃萨,往都城告其原由。大臣等率诸军前来围绕,摩诃萨与其扈从一同赴波罗奈,于途中,地方诸人捧献赠物,随从其后。如斯从者甚多,摩诃萨随从此等到达波罗奈。

时食人者之子为王,迦拉哈提为将军。市民等告王:“大王!须陀须摩调伏食人者相伴而来,勿使入市。”而急速关闭城门,手执武器而立。摩诃萨知闭城门,将食人者及百人余王等留后,彼几人与大臣一同前来云:“予为须陀须摩王!望得开城。”城门遂开,摩诃萨入于市中。国王与迦拉哈提出迎,伴随摩诃萨登上宫殿。

彼坐王座唤来食人者之第一后妃及其他诸臣,彼向迦拉哈提云:“迦拉哈提!汝何故不使王入市耶?”“彼者在王位之时,啖食此市多人。彼为王者不可为之事,彼与全阎浮提分离。彼为如是之恶人,因此,关闭城门,不使入内,彼今将仍为此事。”“不也!汝勿忧心。予已调伏于彼,使彼把握戒律,虽然关系自己生命,亦决不杀他人,彼已对汝等再无危险,因此,无须为如此之事。人子必须扶养两亲,扶养两亲者,往天上行,不如是者,将堕地狱。”如是彼向坐于低席之王子谕后,向将军教言:“迦拉哈提!汝为王之友,同时为王之臣下,而汝依王据有大势力,而汝亦必须为王之状行事。”其次又对王妃谕言:“王妃!汝亦由自己之生家出来,于彼之处达第一后妃之地位,依彼而得子宝,汝亦应为彼之状行事。”[菩萨]更为彻底为王之事而说法:

一二〇

    胜无敌者非为王25    打胜友者非为友

    畏怖主者非为妻    不养老者非为子

一二一

    正人无处不集议    不为法语非正人

    贪欲瞋恚愚痴舍    为法语者是正人

一二二

    向愚痴人不云物    善交贤者人不知

    善能说示不死道    闻云物者善知彼

一二三

    为法语者有光辉    应与把持仙者幢

    妙语之幢为仙者    法语乃为仙者幢

王与将军闻此法语,皆大欢喜,彼等云:“如是伴来大王!”于是触击大鼓,巡回公布,集合市民:“汝等勿怖,大王已把握正法。如是伴大王前来!”于是以摩诃萨为先头与大众一同来至王处。于作礼后,向理发人命令奉事,如此剃髯、刈发、沐浴、涂油、终了,捧献宝物之堆积,施行灌顶,伴入市内。食人者之王向百人余之王等及摩诃萨更表郑重之敬意。全阎浮提中起大轰动,皆云:“依须陀须摩王,调伏食人者再据王位。”

恩达波陀市之市民遣使希望王速归来。摩诃萨居住一月后,彼向食人者谕云:“友!予等归矣。贵君勿起懈心,可于城门之处与王宫之门前作五处布施之堂。勿破十条王法,请紧慎于恶事。”其后由百余王城,多数军队集合前来,于是彼于军队围绕之下由波罗奈出发。食人者亦一同出行,中途折返。摩诃萨对无乘物之王等,与以乘物,悉皆送归。彼等与摩诃萨交互亲礼,拥抱为适宜之问候,各各返国而去。摩诃萨亦归还至都城,恩达波陀之市民等美饰市中如诸神都之状,菩萨以非常之威光辉耀而入都。彼向两亲为礼表示敬意后,登上宫中之大广间。

食人者如法治国,彼思:“树神为予建立非常之功,予应献上诸多之供物。”彼于尼拘律树附近,凿大池,遗往诸多家族建设村落,村中甚大,列有八万商店美好之轩屋。彼于树根之处,在扩展土地之限度内平伸环绕周围,建造栏楯26,竖立门扉,树神非常满悦。其村为调伏鬼类而建设之处,命名为伏鬼街27。诸王皆守摩诃萨之谕,积累布施等福德,死后生于天界。

结分

佛说此法语后,佛言:“汝等比丘!我调伏鸯掘摩非自今始,前生亦有调伏之事。”佛为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食人之王是鸯掘摩,迦拉哈提将军是舍利弗,难陀婆罗门是阿难,树神是迦叶,帝释是阿那律,其他诸王是从佛之人等,两亲是大王今之一家,须陀须摩王乃是我也。”

注 1 cp,32,sutasoma,Jatakamala 31sutasoma(P,270)六度集经卷四(41)普明王经(大正藏卷三、二二b),菩萨本行经卷下(大正藏卷三、一一九b), 贤愚经卷十一(二五)无恼指鬘品(大正藏卷四、四二三b)失译杂譬喻经卷上(八)(大正藏卷四、五○三e)僧伽罗刹所集经卷上(大正藏卷四、一一六a),智慧论卷四(大正藏卷二五、八八c)等参照。

2 Angulimala 译为指鬘。言为杀人以其指作鬘。后为佛所化,得应果。

3 Argulimala Sutta M 86(M,II,P,97)与此相当汉译杂阿含卷三十八大正藏卷二、二八○c),别杂卷一(大正藏卷二、三七八b),鸯掘摩经(大正藏卷二、七一九b)等。

4 5 6 依注释补足。

7 agghapadalakkhana“不知测量价值之特相。”

8 读为──karandaka──(异本)。一种之灌木。

9 nakkhatta 所谓二十八宿,依其运行判别占算下界一切发生之事故。

10 phussa-nakkhatta 南方七宿之鬼宿。音译为富沙弗沙星、佛星、学星等。

11 订正为─salhabhattam。

12 hattha 为由肘到中指尖端之长度。

13 以下之二偈亦出于J,V,P,24。

14 最初之二偈亦出于,J,V,P,23。

15 同偈亦出于J,IV,P,462。

16 为与婆罗门果约之意。

17 同偈亦出于 S.I.P.17。

18 最初之二句亦出于J,V,P,289。

19 注释中有:“五五与象等十种有情由肉所成之故(mamsamayena)不可啖食,非可啖之物”,而尚有别解:“知刹帝利法之刹帝利,在持五爪有情之中,鬼、箭猪(sallaka)大蜥蜴、山猪(读为savi)及龟山五种之有情可以啖食,其它则不可啖食。”

20 nakkhattadhamma 对此大菩萨之答复khattadhamma(统治之法)之意。是故。nakhattadhammae kusalo 可读为(统治之法不道)之意耶?

21 以下四偈为四○──四三偈之返复。

22 同偈亦出于J,III,P,280。

23 Pangapatittgitena vanbait 额、腰、肘、膝、足着地为礼。

24 读为ne(异本)。

25 注释为说父母之事。

26 Vedika为环绕神词、圣处、圣树、圣物等周围之一种玉垣。在佛教多环绕于塔之周围,现于印度得见其古代之例如Bhasrhut sanch1 Amaravati,等。

27 kammasadamma–nigama译为伏鬼街?食人者即为鬼(kammasapada)持有斑之足之调伏街之意。